老专员徐林茂的荆江情缘

    (刘宏)“对分洪区的一闸一堤、一桥一路、一草一木,我始终怀有一种深厚的感情”——徐林茂
    1952年,为了缓解长江防洪压力,确保江汉平原安全,30万建设大军齐聚荆江,仅用75天时间就在长江流域建成了新中国的第一个大型水利工程——荆江分洪工程。今年4月,省文史办筹编《湖北省重大水利工程亲历记》,荆江分洪工程入选其中。在《荆江分洪工程亲历记》编委会甄选亲历者时,原荆州地区行署专员“徐林茂”第一个进入采写名单。于是,便有了这一个情系荆江64载的感人故事。

一、缘定荆江

    现年81岁的徐林茂总是被身边的家人、朋友、水利战线的那些老战友们亲热地叫一声“老爷子”,就像是叫自家的长辈、父亲。可1952年时的他只是一个十七岁的毛头小伙子,一个刚刚与水结缘的小兵。
    1952年春节刚过,刚解放的新中国百废待兴,百业待举,崭新的社会主义建设正如火如荼地进行着,全国人民沉浸在对未来生活的美好憧憬中,很少有人知道一场声势浩大的劳动竞赛即将燃起战火,一项从此改变荆江防洪史的伟大水利工程正在拉开帷幕。
    二月的天气远不如人们对生活的向往来得那么热情高涨,冷飕飕的风雨刮得人脸上生疼。刚到黄金口水利修防处工作半年的徐林茂突然接到一份通知,马上到夹竹园报到参加荆江分洪工程建设。“荆江分洪”?他愣住了。世世代代居住在荆江沿岸的百姓熟知历史上的“荆江”两字意味着九曲回肠的河道、洪水施虐的灾害、家园被毁的绝望和痛心……但“荆江分洪”却是一个新名词,就像新中国的那个“新”字一样,令人兴奋和向往。
    夹竹园安全区是荆江分洪工程的子工程,计划作为荆江分洪工程的排头兵先于主体工程施工建设。但一个多月后,由于该项目工程量大、时间紧迫等因素,荆江分洪指挥部通知暂缓施工。于是,徐林茂作为水利技术员被调派南闸——荆江分洪建设的主战场。
    同他一样浩浩荡荡向着荆江集结的,还包括来自中南各地及华北、北京、上海、重庆等地的30万工农兵建设大军。
徐林茂所在的施工队负责在荆江分洪区的最南端——方圆数里的黄天湖上拦腰做出一条堤坝,使新坝与湖边的旧堤相连,拦住分洪区洪水,形成合围圈,保护洞庭湖平原。这就是著名的腰斩黄天湖之战。
    要在黄天湖上筑坝,首当其冲的难题便是围湖抽水、铲除湖底厚厚的淤泥。既没有工具和现代化的设备又没有经验技术,怎么按时完成这艰难的任务?困难面前,英勇的将士们不允许有一丝的退缩。“与黄天湖决一死战,只准成功,不准失败”的口号响彻湖面,战斗的红旗插起来,宣传的锣鼓敲起来,电灯彻夜不眠地亮起来,争先恐后的将士们飞奔起来……一筐筐泥土倒进黄天湖,近了,近了,又近了,围湖成功,湖水抽干,淤泥终于露出来。
    江南的三月依然冻得很,淤泥大战却在这冰冻的天气里正式打响了。一心只想抢先完成任务的人们纷纷跳进湖心,未及腐烂的死棱角扎得战士们脚底鲜血直流,腐臭发黑的淤泥裹着带刺的藤藻拉得人手臂上、腿上一道道又红又肿的血梗。没有设备挖,就找来老百姓的门板把淤泥撮开;没有工具装,就拿来脸盆、水桶、饭盆,甚至用自己的裤子装满淤泥一个一个地传,拿身体、用扁担将淤泥往岸边一点点地赶;没有技术经验,就在施工现场发明、改进,以土改淤法、以土改水法终于将淤泥一截一截地挤了出来。
    与此同时,位于荆江南岸太平口的北闸进洪闸、黄山头南闸节制闸、围堤培修、安全区建设、临时堵口等工地上,这种不畏艰难、无私奉献、敢于创新、奋勇拼搏的精神同样得到全面体现。
    1952年5月,中央水利部部长傅作义代表毛主席和周总理送来锦旗——“为广大人民的利益,争取荆江分洪工程的胜利!”“要使江湖都对人民有利”!群情高昂的建设者们背负着中央殷切的期盼、怀揣着治理水患造福百姓的伟大梦想,掀起了热火朝天的“红五月劳动竞赛”。英雄的人们与战友们赛跑着,与机器赛跑着,与时间赛跑着,靠自己的双手刷新着一项又一项的记录。徐林茂所在的黄天湖南线大堤一天就能长高一米,“昨天还没有动工的闸墩,今天就已经修成,今天还没有安装的闸门,明天一定能够安上几孔”……6月20日,第一期工程宣告全面竣工。75天!新中国的人民创造了世界水利建设史上的奇迹!
    52年冬,徐林茂再次回到安全区建设工地,独自主持黄金口安全区建设。次年,黄金口安全区等21个安全区和87个安全台、荆江分洪二期工程相继竣工。
    “我有幸作为30万建设大军中的一员参加了施工”——这一句话时时回响在徐林茂今后的60多年岁月里。荆江一战,不仅将他从一个毛头小伙锤炼成了一个具有现场施工经验的热血青年,更在他年轻的心里埋下一颗种子,令他一生情定荆江、痴心不倦。

    二、烽火连堤1954

    建设工地的欢呼声犹在,刚建成一年的荆江分洪区却迎来了它的首次大考。
    1954年春天自春节过后就一直阴雨不断。正常年份年降雨量约1200-1300毫米的荆州,当年降雨量却翻了一番。3月,分洪区淹没农田13万亩;5月,四次暴雨,受灾农田30万亩,闸口安全区渍水0.7米;7月,内外高差达20几米的荆江大堤形势险峻,荆江北岸一马平川的江汉平原岌岌可危;7月5日,荆江县防汛指挥部发出《防汛分洪紧急动员令》;7月7日、8日,虎西备蓄区南阳湾、戴皮塔先后溃口。
     荆江分洪区已搭箭在弦,蓄势待发。
     7月22日,中央批准运用荆江分洪工程。2时20分,进洪闸徐徐开启,被堵在闸外的洪水朝着分洪区脱笼而出、呼啸而来。顿时,报警传讯的电话声、锣鼓声、炮声此起彼伏。208公里围堤上,每2公里一堆的柴火堆相继点燃,通红的夜空中,扶摇直上的烽烟犹如一条火龙绕着长堤盘桓。
     分洪区内还有没有没转移的群众?安全区是不是安全?23日一大早,徐林茂就奉命骑着指挥部从各单位统一调配过来的脚踏车,顺着围堤一路往北闸方向跑,插在龙头上的小红旗迎着风呼呼地往他胸前吹。所幸建分洪区时,老百姓全部被转到安全区定居,分洪转移工作量不大,加上通知得早,分洪准备工作做得扎实,所有人员都已安全转移。但由于连日来的大雨倾注,排灌能力不足,安全区内渍水较深。
    8月4日,“虎东干堤闸口以下十公里漫溢,虎西干堤全线漫溢。”其中,闸口安全区围堤由于正当北风浪,漫溢最为严重,形势最为严峻。为防止区内亦成泽国,闸口安全区已将所有防汛备用的草包石料全部投上围堤,但区外的洪水还在上涨,2米高的北风浪狠狠地击打着年轻的堤身,安全区不安地颤抖着。水情就是号令!在分洪指挥部的动员下,安全区内的群众自发地将家里的草袋、麻袋、布匹搬出来,连夜用缝纫机将花花绿绿的布匹做成大大的口袋,装满粮食,搬上大堤……
    8月6日深夜,荆右干堤上响起两串急促的马蹄声,徐林茂随副指挥长张家振正在干堤查看水情,这又是一个不眠之夜。自从荆江分洪工程启用以来,指挥部的人们就没有了白天和夜晚的概念,他们唯有24小时都身在前线才安得下心。此前,已有多处安全区漫溢,永兴垸安全区围堤两处溃决。穿梭在防守大堤的人群中,他俩不时停下来问一问堤身有没有危险?抢险物料还够不够?老百姓的情况怎么样?7日零时,当行至郭家窑段面时,突然听得轰隆一声,徐林茂连忙拉紧手中的缰绳,这才发现他与走在前面的张家振之间已撕开了一道大大的口子,狂燥的洪水正从溃口处横冲过去……
其后,枝江、监利等地相继扒口分洪,中央人民政府从全国各地抽调军工、技工及抽水机台紧急支援荆江分洪区抢排渍水。
    9月底,荆江分洪区和虎西备蓄区堵口复堤工程全面开工。
    这一场大考中,荆江分洪工程先后三次开闸分洪,分蓄超额洪水122.6亿m3,有效降低沙市水位0.96m,确保了荆江大堤、江汉平原、京广铁路和武汉三镇的安全,开启了荆江防洪的新纪元。
    分洪区内的洪水还没完完全退尽,异常寒冷的冬天却已匆匆来临。由于荆江分洪区地势低洼、排灌能力不足,“截止12月中旬,依然还有25%的耕地未能退出。”负责郭家窑堵口复堤的徐林茂看到刚刚经历分洪之痛的乡亲们还没来得及重建被洪水冲垮的房子、来不及清点所剩无几的家什就开始了自力更生,看到乡亲们不得不拿块板子铺在来不及抽干水的淤泥上,身背小麦和豌豆匍匐着,一只手撑着滑向前,另一只手在这块饱含苦难与艰辛的土地上无声地播下希望的种子,他有一种揪心的疼。就是从那一刻起,他将一种无形的责任自动地背在了自己的身上,“再也不能让分洪区的人民受苦了”他在心里暗暗告诫自己。

    三、“给我把荆江大堤守好”

    54年分洪虽然取得了全面胜利,但分洪区的配套工程需要完善、转移安置能力急需提升的问题也在实战中凸显出来。
    1963年,当省长张体学、水利厅长漆少川、荆州行署副专员饶民太到荆江分洪区考察时,时任行署办公室秘书的徐林茂赶忙抓住时机向几位领导反映了分洪区的现状。后来,在上级领导的关心和支持下,很快作出在各安全区修建安置房用于老百姓分洪安置、对54年分洪时毁损的路桥进行修复、新建部分钢筋混凝土桥梁的决定。
    进入70年代后,为了便于农田管理,原已转移到安全区的群众逐渐向分洪区回流定居。“至80年代初,分洪区内的30万人中就有12万人居住在距安全地带10公里以外的腹地。”已担任荆州行署副专员、主管水利的徐林茂意识到了新的问题:分洪区内这么多定居群众,万一有来不及转移的,附近又没有临时的避水设施,岂不是就被洪水吞了?分洪转移的时候,老百姓只能带些简单的生活用品,一旦分洪,那些种子农具没地方存放,不就付之东流了吗?这对老百姓来说可谓雪上加霜啊……徐林茂心急如焚,马上将自己的担忧一次又一次地向省里汇报。
    为了争取分洪区建设资金,徐林茂抓住一切时机向上级汇报、在人民代表大会上呼吁、给总理写信,在他坚持不懈的呼吁和省市各级的努力争取下,荆江分洪区陆续建成36.8万㎡安置房、246栋避水楼、113条碎石转移路、369座钢筋混凝土桥梁、升船机一台,形成了较完善的转移安置体系,为实现“快速转移、妥善安置”的目标奠定了基础。
    分洪区人民始终是徐林茂放不下的心结。在他初任荆州市水利局局长时,来自各县市区的诉求像小山一样地摞在他的办公桌上。哪个才是新局长最关切的问题?人们翘首以望地等待着他的批示,大家都想从第一份批示里猜度他的心思。而此刻,1954年老百姓匍匐在板子上冬播的那一幕清晰地浮现在徐林茂眼前。其实又何止这一刻呢,这一幕原就已经深深地烙在他心底,反复播放了16年。
    “黄天湖泵站”——他慎重而急切地在这份工程计划上签下自己的名字。
    “当时分洪了,就因为水排不出去才耽搁了冬播,现在总算好了”徐林茂觉得这才算是对分洪区的人民还了一个愿。后来,位于虎渡河左岸的闸口泵站又相继建成。 
    曾经有位干部向时任荆州行署专员的徐林茂抱怨道:“唉,专员,我在这地方都三年了,还老在这里干的啊?”
    “我还干了十年呢,你三年就不想干了?”徐林茂一句话堵得人家无话可说。
    其实,哪里只十年呢。从夹竹园建设工地的技术员到荆州行署专员,徐林茂一直都在与水、与荆江防洪打着交道。他始终铭记着原国家主席李先念的嘱托:“你不能走,给我把荆江大堤守好。”徐林茂牢牢地记住了这句话,真的就在荆江大堤上盯了64年,即使退休也没舍得放下心。
    1998年,长江流域发生组合型大洪水,荆江分洪区处于准备运用状态,33万群众离开家园向安全区(台)及周边县市区转移。8月16日晚,徐林茂来到空无一人的分洪区腹地麻豪口,平常热热闹闹的村落此刻却是寂寂无声,成片成片的庄稼孤独地等候在田地里,老百姓家的所有门窗都敞开着就像即将敞开的54孔进洪闸闸门,七零八落的衣物、粮食、农具散落在地上、椅子上、餐桌上……也许过不了几个小时,这一切都将随洪水而去了。这个刚硬的汉子噙着满眼的热泪深深地看着他挚爱一生的分洪区,揪心般的疼又一次在他心底升起。最终,综合多方面因素考虑,荆江分洪区没有开闸分洪。

    “现在的分洪区建设得还是不错了”6月16日,当徐林茂看着杨家厂分洪安置小区里一栋栋规划整齐、功能完善、管理有序的安置楼时禁不住赞叹道。是啊,经过这么多年的建设,长江干堤、分洪区围堤、分洪闸、节制闸等工程得到维修加固;以渠道、泵站、涵闸为主的“五湖十八站”排灌系统基本形成,排水和泄洪能力得到增强;大部分安置房已通过国家投资、融资、联合投资的方式进行了改建,安置能力得到提升;转移道路、桥梁、码头、船舶等转移工程得到升级,交通网络系统更为完善;分洪预案在98年的转移安置中得到了检验……与54年、98年相比,现在的荆江分洪区更有底气容蓄百年一遇、超百年一遇的特大洪水,分洪区百姓的生命财产安全也更有了保障,这让徐林茂多少有些放心了。
    “分洪区人民为保大局作出了牺牲,我们有责任帮助分洪区人民在建设好工程的同时,建设一个美好的家园,为实现保安全、保分洪、保发展、奔小康,创造新业绩”徐林茂在他的一篇文章中这样写道。
    “江汉平原数百万人民的幸福安全与荆江分洪区60万百姓的幸福安全兼顾”——这可能是所有荆江水利人的毕生所求吧。
   “我准备还写一封信,争取项目,要为分洪区再做一些事”当年的毛头小伙、现在已是两鬓斑白的徐林茂紧握着拳头,朗声地对《荆江分洪工程亲历记》编委们说。看样子,他的这份荆江情是要缘定一生了。

2016年6月30日 00:00
浏览量:0
  • 回到顶部
  • 88888888
  • QQ客服
  • 我要纠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