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荆江分洪工程志》概述(2000年)

      (省厅宣传中心)长江穿过三峡,“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李白:《渡荆门送别》),奔入广袤的中下游平原。其间,自湖北枝城到湖南城陵矶一段,通称荆江。荆江北岸为荆北平原,亦即四湖地区,包括监利、洪湖两县和沙市、江陵、潜江、石首、荆门等县、市的部分地区,总面积为11548平方公里,其中耕地约600万亩,人口约400万人。荆江南岸为洞庭湖区,包括湘、资、沅、澧四水尾闾及荆江四口入湖洪道的广大平原地区,总面积为18780平方公里,其中耕地1178万亩,人口873万人。

       荆江流经的地区为荆江区,范围包括荆南地区、荆江干流和荆江大堤,总面积6200平方公里,其中平原占68%,丘陵岗地占27%,山地占5%。荆江地区土质肥美,气候温和,河网交织,湖泊星罗,盛产水稻、棉花、鱼类、莲藕、禽蛋等。全区有耕地309万亩,其中水田151万亩,旱田158万亩;人口275万人。1995年工农业总产值151.84亿元,其中工业91.9亿元,农业59.94亿元。荆江地区的经济发展在湖北国民经济发展中占有重要地位。

       荆江两岸古有很多穴口。据有关史籍记载,东晋以前,曾多达20余处,其中分布在南岸的有油水口、西口、龙穴口、俞口、上檀浦、景口、沦口、清水口、生江口、再生口等;分布在北岸的有豫章口、中夏口、涌口、沮口、马牧口、高口、故市口、子夏口、侯台水口、清扬口、土坞口、饭筐上口、零口、郝穴、庞公渡、饭筐下口等。唐、宋以后,又有9口13穴之说。明、清时期,对9穴13口的解释有几种说法。一为9穴加4口共为13口,9穴即江陵之郝穴、獐捕穴,松滋之采穴,监利之赤剥穴,石首之杨林、调弦、小岳、宋穴,潜江之里社穴,加上虎渡、油河、柳子、罗堰四口,共为13口(明曹思霈《荆州方舆书》)。二为9穴之外另加13口共为22口,9穴即江陵之獐捕穴、郝穴、蓝穴、石牌穴,监利之黄穴,松滋之新穴,公安之三穴,石首之杨林穴、宋穴;13口即松滋之西溶,江陵之便河口、潭子湖口、拖茆口,监利之新河口、赤剥口、庞公渡,江陵之虎渡口、东溶口,公安之油河口、东壁口、芭芒口,石首之调弦口(《荆州万城堤志》)。宋以后,穴口逐渐淤塞或堵筑。元大德中重开六穴,“江陵则郝穴,监利则赤剥,石首则杨林、宋穴、调弦、小岳”(元林元《重开古穴碑记》)。明嘉靖间,江陵堵塞郝穴。明以后,北岸穴口尽塞,仅存南岸虎渡、调弦二口。荆江诸穴堵塞后,水患显著增多,引起穴口开塞的频繁争论。随着洞庭湖日渐萎缩和荆江河床的不断淤高,虎渡、调弦二口分流量亦日见减少,使荆江河势更加险峻。道光年间,万城大堤溃决频仍,“十年中少则决二、三,多则决四、五,甚者频年决”(同治《监利县志》)。清咸丰二年(1852年)5月,江水暴涨,石首江堤马林工溃,水沙南倾。咸丰十年(1860年),长江发生特大洪水,据推算,宜昌洪峰流量达92500立方米每秒,频率为百年一遇以上,适逢两湖平原大雨,一时江湖并涨,洪水从藕池口汹涌南泻,最后冲成藕池河。清同治九年(1870年),长江又发生特大洪水,据推算,宜昌洪峰流量达105000立方米每秒,为长江有史可考的最大流量,松滋黄家铺堤溃,江水由此直泻洞庭,形成松滋河,荆南四口至此形成。四口分流以后,一方面增加了荆江的分流量,使洞庭湖成为分泄荆江洪水的天然蓄洪区;另一方面,大量泥沙泄入洞庭湖,从而加剧了洞庭湖的萎缩,加上湖区的围垦日增,湖面与容积日益缩小,调蓄能力逐年减弱,造成了对长江中游防洪的不利影响,进而使江湖关系更加复杂。

      “长江万里长,险段在荆江”。长江的洪灾主要发生在长江中游,中游的洪患又以荆江最为频繁、最为严重。荆江防洪的形势极为严峻。第一,荆江两岸的人民及其财产全靠堤防保护。没有堤防,人民就不能生存和发展,而堤防又是建筑在冲积平原上,基础多沙,汛期容易出现管涌,加之堤身又多隐患。第二,汛期水位常常高出两岸地面数米至十数米,堤身挡的水头高,一旦溃决,两岸人民则有灭顶之灾。第三,荆江的洪水,占99%以上来自枝城以上约103万平方公里区域,而且峰高、量大、历时长。据调查,荆江河段自1153年到现在800多年间,宜昌流量大于80000立方米每秒的洪水有8次,其中大于90000立方米每秒的有5次,最大的1870年宜昌洪峰流量达105000立方米每秒。这8次大洪水的三天洪量均在200亿立方米以上,七天洪量均在400亿立方米以上,1870年多达536.8亿立方米。而荆江河槽的安全泄量仅为50000立方米每秒。荆江河段由于河槽的安全泄量同上游巨大而频繁的洪水来量不相适应,每年汛期,两岸堤防均处于严重的洪水威胁之下,加之堤防矮小薄, 隐患密布,一经洪水侵袭,则险情丛生,防不胜防,稍有疏虞,则可能溃决成灾,给两岸人民带来深重灾难。据考察,自101年到1949年的1848年间,荆江地区共发生水灾354次,其中1376~1949年的573年中就有267次,平均两年一次。l788年水灾,荆州“官舍仓库俱没”,“兵民淹毙无算,号泣之声,晓夜不辍,登城全活者,露处多日,难苦万状。下乡一带,田庐尽被淹没”。其时,湖广总督毕源(1730~1797年)睹此惨状后吟诗哀叹:“凉飙日暮暗凄其,棺翣纵横满路岐。饥鼠伏仓争腐粟,乱渔吹浪逐浮尸。神灯示现天开网,息壤难湮地绝维。那料存亡关片刻,万家骨肉痛流离”。1931年7、8月份,长江流域发生特大洪水,中下游堤防俱溃,沿江平原皆成泽国。荆北平原受灾农田约为500多万亩,灾民300多万人,淹死2万多人。南岸松滋、公安、石首和洞庭湖区俱罹水灾。《民国二十年水灾各县调查表》记载:“灾民或露宿,或栖息划船,或逃亡荆沙乞食,流离失所,厥状颇惨”。湘人李澄宇《水灾》诗云:“南水湘澧溢,西水大江漫。洞庭今始宽,坼去吴楚半。人鱼异地居,山岳代堤岸。彼苍果罪谁,孑遗复此难”。

       为治理荆江和调整江湖关系,历代不少有识之士曾提出过一些主张或建议。但限于当时的历史条件,均未能付诸实施。清代以后,论及江湖水利,多提出疏江、浚湖两种主张。数十年来,湘人日重湖北之疏江,鄂人又日重湖南之浚湖,长期争论不休。国家二档《商一涵监察使视察江汉堤防报告书》中指出:此等治水大事,绝非两湖自身所能单独解决,亦非两湖财力所能承担。无论用何办法,必须由中央主持才能有统一之行动。

       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为解除悬在荆江两岸人民头上的洪水威胁,消弭荆江洪患,1952年3月,中央作出了兴建荆江分洪工程的决定。尔后,经过多次深入地调查研究之后,又明确提出了“确保荆江大堤,江湖两利,蓄泄兼筹,以泄为主,上下荆江统筹考虑”的综合治理方针。根据这个方针,长委会对荆江防洪问题经过长期研究提出了全面规划。主要内容是:第一是大力加高加固堤防。按1972年、1980年两次长江中下游防洪座谈会规定的防御水位标准,即沙市水位45.00米,城陵矶(莲花塘)水位34.40米,荆江大堤和南线大堤的堤顶高程要求较设计水位超高2米、面宽8~12米;重要江堤和重要圩垸的堤顶高程要求较设计水位超高1.5米,面宽6~8米;一般堤防的堤顶高程要求较设计水位超高1米、面宽6米。第二是兴建分蓄洪工程。按主要堤防达到上述标准计算,遇1954年洪水在理想运用的情况下,共需分洪500亿立方米,其中荆江地区70亿立方米。第三是进行河道整治工程,藉以提高河道的泄洪能力。第四是结合兴利,逐步在上游干、支流修建水库,其库容既用于发电、灌溉,又为中下游防洪蓄水。第五是积极推行非工程防洪措施,包括制定分蓄洪区管理法规,完善分蓄洪区通讯报警系统,防汛预报调度的系统化,洪水保险制度的推行,以及耕作制度的改革和分洪区内行业结构调整等。

       40多年来,在党和人民政府的领导下,通过有关部门和广大人民群众的共同努力,荆江地区的防洪工程建设已取得很大成绩。第一,荆江两岸堤防经过加高培厚,抗洪能力已有较大提高。第二,有计划地利用平原洼地先后修建了4处分蓄洪工程,提供了有效蓄洪量70亿立方米。第三,通过河道整治及下荆江河道系统裁弯取直,扩大了泄量4500立方米每秒。第四,结合综合利用,先后修建了漳河水库和隔河岩水库,对于调蓄洪水,减轻和缓解荆江的洪水负担,已发挥明显效益。现在,荆江地区已基本建成完整的堤防防御体系,荆江大堤的防洪能力已由50年代初的5年一遇提高到十年一遇,加上运用荆江分洪区及扩大分洪区,约可解决40年一遇洪水。

       荆江地区分蓄洪区是荆江防洪系统工程的组成部分,由4个分洪区组成,总面积1358.34平方公里,总有效蓄洪量71.6亿立方米。通过荆江分洪区和涴市扩建区、虎西备蓄区及人民大垸分蓄洪区的联合运用,约可削减荆江的洪峰流量20000立方米每秒,亦即这一措施约可解决枝城站80000立方米每秒的洪峰流量。1995年荆江地区分蓄洪区共有人口78.3万人,耕地90.89万亩,其中水田36.69万亩,旱田54.20万亩。1995年产粮食371861吨,其中稻谷317362吨;棉花38947.5吨;油料30744吨;麻类3943.3吨;水产29679吨,其中鱼类27340吨;甘蔗118120吨。工农业总产值60.27亿元,其中工业38.73亿元,农业21.54亿元。

       荆江分洪工程建成后的第二年——1954年夏,由于气候反常,形成流域性暴雨,长江发生了有记录以来的特大洪水,荆江大堤形势危急。经国务院批准,于7月22日至8月22日先后三次运用荆江分洪工程,降低沙市水位O.96米,分洪最大流量7700立方米每秒,分洪总量122.6亿立方米,减少泄入洞庭湖水量54.22亿立方米。确保了荆江大堤的安全,缓解了武汉市的洪水威胁,减轻了洞庭湖区的洪水负担,对我国国民经济的恢复和发展,发挥了重要作用。

       1954年分洪,分洪区的桥梁、道路及其他安全设施大部被冲毁或淤塞,堤防、涵闸被毁坏的情况也很严重。分洪后,分洪区人民为恢复生产、重建家园、堵口复堤和恢复、扩建水毁工程苦斗了约四五年时间。到60年代初,分洪区出现了一系列新的情况。第一是人口激增,据1963年统计,分洪区人口为27万人,相当于1952年的1.6倍。第二是约有80%的安全区、台定居户又重新搬回蓄洪区。第三是原在安全区、台搭盖的安置茅房,或因火灾而焚毁,或因距耕地太远生产不便而拆迁,到1963年仅存20%左右。第四是原有木质转移桥,因分洪或风雨侵蚀,已全部损坏。第五是1952年为便利生产和转移配备的车船已大部损坏。第六是1958年以后开挖了数以千计的渠道,切断转移路200多处。这些问题不及时解决,一旦分洪,势必影响安全。鉴于此种情况,1963年12月,国务院批转水利电力部《对湖北省荆江分洪区群众转移安置问题的处理意见》,同意湖北省省人民委员会提出的“因地制宜,有利生产,保证分洪安全”的原则和所提的工程措施。1964年4月,湖北省省长张体学视察分洪区,提出“依靠群众,自力更生,勤俭办事,国家大力扶持,十年规划,建设分洪区”的建设方针和“专人、专材、专款、专用”的原则,并决定抽调50名干部组成专门机构,负责分洪转移安置工程的规划、勘测、设计、施工和管理。自此,分洪区的安全转移工程及设施的建设进入新的阶段。1965年5月,中华人民共和国副主席董必武在湖北省省长张体学、荆州专署副专员饶民太等陪同下视察荆江分洪工程。1983年6月11日,中共湖北省委书记关广富视察分洪区后指出:“分洪区要做到分洪保安全,平时保丰收,长期奋斗,搞好综合治理,因地制宜,一切从实际出发”。1986年5月,国务院总理赵紫阳、副总理李鹏、全国人大常务委员会副委员长王任重一行,在中共湖北省委书记关广富、代省长郭振乾陪同下,视察湖北西部地区后,5月1日,在沙市听取荆州行署专员徐林茂汇报后指出:“荆江防洪事关重大,它的安危影响到全国的经济建设,你们担心,中央也担心。党内同志关注,党外同志也关注。将来做了三峡工程,荆江大堤和分洪区的建设也不能放松。”5月2日上午,赵紫阳在江渝11号轮上听取副省长王汉章汇报后说:“在防汛斗争中,有计划、有准备地分洪,是用局部损失换取全局安全的重要措施。对分洪区人民,我们一定要安排好,尽量减少他们的损失”。1989年7月22日,中共中央总书记江泽民在湖北省委书记关广富、水利部部长杨振怀、农业部部长何康的陪同下,视察了荆江分洪工程。视察后,江泽民指出:“防汛抗洪,有备无患。要做好荆江大堤的加固防护,加快分洪区的防洪安全设施建设,还要加强长江沿岸气象水文预测预报,健全防洪通讯联络系统,做到水文信息传递畅通、及时、准确。”1991年6月3日,国务院副总理邹家华率三峡工程审查委员会成员,在湖北省省长郭树言陪同下,视察荆江分洪区。视察后,邹家华在公安宾馆就荆江地区的防洪问题作了重要指示。他说,要研究保护江汉地区及洞庭湖区的措施。荆江地区防洪,“要采取综合性措施”。“在这许多措施中间,有一个重要的关键的措施……就是三峡工程。但搞三峡就不等于说其他措施不要”,“我们可以采取许多措施来解决洪水,但是也不等于说马上就把我们这个分洪区不要了”,“洪区的建设当然还是要搞”。在谈到洪区建设时,他指出:洪区建设“最重要的是我们要保护人民生命财产”,“这应该是千方百计的”。关于原定减免分洪区农业税问题,他与财政部副部长迟海宾商量后,“同意延迟五年,但要专款专用。”1995年3月,在八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期间,江泽民、李鹏在听取湖北省代表团关于荆江分洪区的情况汇报后,批准动用总理基金1000万元用于荆江分洪区的工程建设。1995年5月,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书记处书记、国务院副总理姜春云在水利部部长钮茂生、国务院副秘书长刘济民、水利部副部长周文智和省、市负责人陪同下视察荆江分洪区。在视察过程中,他要求地方把分洪工程建设管理好,彻底解决分洪区腹地群众避洪的问题。在中央和省、市各级领导的关怀和扶持下,在有关地区、有关部门的积极支援下,经过分洪区全体干部和群众的共同努力,经过30多年建设,分洪区的安全建设已取得很大成绩。到1995年底,全区共建安全区21个,面积19.58平方公里;安全台87处,面积178.07万平方米;转移路300条,长1044公里,其中碎石路113条,长477公里;转移桥梁369座,长5741米;框架安全楼200栋,建筑面积153257平方米,实用面积105726平方米,避水面积109256平方米,避水效益11.23万人;砖木结构的安置房950栋,12230间,面积36.86万平方米;仓库85栋,410间,面积12455平方米;升船机站1处,牵引力10吨;安全区抽水机台17处;移民船199只,其中30吨机驳船10只;救生衣(圈)105500件(套);各种电台188台,数字程控交换机1台,无线报警主、备发射机1套,接收警报器400台,传真机1套及其他配套通讯设备;养路车10辆。国家累计投资11401.5万元。这批转移安置工程及安全设施,是充分发挥工程效益,确保分洪安全的重要物质条件。

       由于防洪标准逐年提高,人口逐年增长,已有的安全设施仍嫌不足,建设和需要还不相适应。为保证启用时分洪区内人民生命财产的安全,1994年长江水利委员会根据水利部和国家防汛抗旱总指挥部办公室的安排,编制了《荆江地区蓄滞洪区安全建设规划》并报水利部审查。1995年1月13日,水利部以水规计[1995]文批复,原则同意规划报告及审查意见。这个规划,是分洪区人民群众的迫切要求,也是解决荆江防洪问题的重要措施。目前的问题是要尽快组织实施,以期抗御近期可能发生的特大洪水。

      1994年12月14日,三峡工程已经正式开工。三峡水利枢纽具有防洪、发电、航运、供水等巨大综合利用效益。三峡水库的设计总库容为393亿立方米,其中防洪库容为221.5亿立方米,可有效地拦截宜昌以上的来水,使荆江地区的防洪标准由目前的十年一遇提高到百年一遇,保障荆江河段的安全,并增加武汉市防洪调度的灵活性。“截断巫山云雨,高峡出平湖。神女应无恙,当惊世界殊。”毛泽东主席40多年前描绘的这幅宏伟蓝图,将在21世纪初叶成为现实。

       当然,三峡工程只是能提高荆江地区的防洪标准,并不能完全取代其他的防洪设施。根据三峡工程的防洪调度方式,荆江地区遇百年一遇洪水,可不运用荆江分洪区;但如遇百年一遇以上至千年一遇的洪水,或类似1870年、1860年的洪水,还需配合运用分蓄洪区,才能保荆江河段的行洪安全,防止荆江两岸干堤漫溃,发生毁灭性灾害。也就是说,作为荆江防洪系统工程组成部分的分蓄洪工程也是不能废弃的。因此,分蓄洪区存在的一些问题,还是必须解决的。

       追溯过去,展望未来,我们深信,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荆江两岸人民千百年来梦寐以求的根治荆江水患、开发长江水利的伟大理想一定会实现,也一定能够实现。

(下限1995年)

2023年12月25日 10:58
浏览量:0
  • 回到顶部
  • 88888888
  • QQ客服
  • 我要纠错